“国家宝藏”背后的“护宝人”:守护传承文化之魂
在明清时,有“一两黄金一页宋版”的俗语,用良田、屋院甚至小妾去换书的大有人在。在战乱与天灾中保存艺术品绝非易事,这些传了近千年的成套的纸制品,比单幅画作、书法更难保存,而民间的私人藏书楼在古籍的传承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吴铁库今年59岁,曾任辽阳市自来水工程公司党支部书记。他在辽阳县农村长大,当过兵,转业务农后,又进城当过工人。他用48年的心血,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大到文物店、书店、纪念馆,小到旧书滩,到处收集有关雷锋的资料......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各方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非遗”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词语,因此,“非遗”传承人也开始走出民间,在公众面前展示“绝活”,频频亮相。比如,在今年上海举行的世博会上,就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精彩表演。
然而,人们通常看到的只是他们“风光”的一面,却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到他们曾经遭遇或正在面对的种种困难与挑战。
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展厅里,宋代司马光当年撰写《资治通鉴》时留下的一段460字的残稿,刚刚进入世界记忆名录亚太地区名录的《本草纲目》最早刊本,以及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好的元刻《黄帝内经》,还有曾经在百年间被认为已经消失的日本第一批使用西方印刷术刊印的拉丁文《金言集》,极其珍贵罕见,但是,这一免费面向公众开放的展览,观者甚少,略显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