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碑证明—— “本溪湖”一词最晚出现在雍正年间
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突然登发出了这样的一条消息:
雍正的泰陵在清理发掘之中,正式没有被盗,现在正在破土动工,金头之谜即将揭开——
近日,辽宁省档案馆展出了“康熙遗诏”,再一次引起大众对于雍正皇帝即位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一些媒体据此认为雍正矫诏篡位一说可予否定,这一千古疑案亦可就此破解。其实所谓“康熙遗诏”,并非首次面世,此次展出的遗诏的确具有较大文献价值,而自孟森先生以来,清史学界就围绕“篡位说”“继位说”展开了长期争论与探讨,至今却依然扑朔迷离,指望据此“康熙遗诏”盖棺定论为时尚早。究竟遗诏是如何出台的,在此历史疑案中起到何种作用?本刊特邀请清史专家对此进行梳理和解读。
雍正皇帝继位,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矫诏篡位,认为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褆,而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昨日,辽宁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的“康熙遗诏”对此给出了答案:没篡位。
核心提示:至迟于五十六年底,康熙帝经过反复比较,最终属意于皇十四子允禵。为了吸取两立两废皇太子的教训,康熙帝决定在册立之前,不再公布储君人选,实行秘密建储。
戴逸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
关于雍正的继承帝位,历史学界从来就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雍正是由康熙临终传位的合法君主;另一种认为雍正继位是夺权篡立。后一种篡立说由孟森、王钟翰、许曾重、杨珍等学者的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而坚实的证据。
中新网1月6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两岸文化交流又有突破性进展,两岸故宫各自典藏的清代雍正文物,在分隔一甲子后,可能以“合作展”形式现身。
这可不是一张普通的席子,它用的是宽仅2毫米、平薄如竹篾的象牙条编织的带人字形纹路的象牙席,席背用枣红色的绫缎包垫,再用黑色的缎子包边。时至今日,象牙席依然平整光滑,细密均匀,摸上去手感柔软舒适,洁白而又柔润的牙丝使象牙席依然能够收卷自如。这张象牙席是清代雍正至乾隆前期、货真价实来自广东的贡品。